達特茅斯學院
Dartmouth College
"聽說達特茅斯MBA錄取率不到15%,嚇得我材料都不敢交..."收到一位學員的私信。作為專注北美商科申請8年的顧問,今天用大白話聊聊這個項目的真實門檻。
第一關,成績不是唯一標準但必須達標。官網明確要求托福105+/雅思7.5+,GMAT中位數720。去年有位GPA3.3的學員,用750的GMAT和創業經歷補足了短板。注意!他們特別看重文書里的"具體場景",比如要求描述"你解決過最復雜的團隊矛盾"。
第二關,面試暗藏玄機。不同于常規的行為面試,達特茅斯偏愛壓力測試。有位面經學員被追問,"如果組員都說你的方案行不通,你會當場修改方案嗎?"這種問題考察的是應變能力而非標準答案。
第三關,隱性篩選機制。項目偏愛有國際化背景的申請者,去年錄取者平均有2.8國工作/學習經歷。但別慌!短期交流、跨境合作項目也算。有個案例是學員用帶團隊完成中美聯合項目的經歷成功突圍。
費用方面確實不便宜,兩年總花費約130萬人民幣。但有個冷知識,30%的學員能拿到1.5萬-5萬美元不等的獎學金,特別是有技術創新背景的申請者更容易獲獎。
說一千,道一萬說句大實話,與其糾結難不難,不如對照官網的12項錄取標準自測。去年我們有個學員,專科起點+5年工作經驗,照樣憑出色的商業案例拿到offer。關鍵要找準自己的差異化優勢。
達特茅斯MBA獎學金申請攻略
一、先搞明白,獎學金喜歡什么樣的人?
達特茅斯的MBA獎學金種類不少,但核心邏輯就一個——找“和學校氣質匹配的人”。他們喜歡有明確職業目標、能帶動團隊協作的申請者,尤其看重你在專業之外的“個人特質”。比如,你業余時間組織過公益活動、創業嘗試過小項目,或者有跨文化溝通經驗,這些都可能成為加分項。
劃重點,別光盯著成績和簡歷。獎學金評審更想看到你是一個“立體的人”——你的熱情、價值觀,甚至失敗經歷,都可能打動他們。
二、材料準備,細節決定成敗
1. 文書,講好你的故事
文書是核心中的核心。很多人寫文書容易犯兩個錯,要么太“謙虛”,不敢突出亮點;要么太“夸張”,變成自夸大會。
建議這么寫,
開頭抓人,用一個小故事或場景引入,比如“去年帶隊完成一個項目時,我意識到團隊信任比KPI更重要”。
中間有邏輯,把經歷串成一條線,說明“為什么選擇達特茅斯”以及“未來想做什么”。比如,你曾通過數據分析優化過公司流程,而達特茅斯的課程強調實踐,正好能幫你深化這一技能。
結尾有溫度,別只說“我想學知識”,而是“我希望未來用學到的管理方法,幫助家鄉的小企業數字化轉型”。
2. 推薦信,找對人,說對話
推薦人不是頭銜越大越好,關鍵看他是否真的了解你。比如,直屬上司比公司CEO更有說服力,尤其是他能具體描述你如何解決過團隊矛盾、推動項目落地。
提醒,提前和推薦人溝通你的申請方向,甚至提供幾個關鍵詞(比如領導力、創新),方便對方有的放矢。
3. 簡歷,突出“你做了什么”,而不是“職位叫什么”
別寫“負責市場推廣”,換成“主導某產品推廣,3個月內用戶增長40%”。如果有國際交流、志愿者經歷,單獨列一欄,這類經歷很對達特茅斯的胃口。
三、申請流程,時間線別踩坑
提前6個月,研究獎學金類型(Need-based、Merit-based等),確定自己適合哪一類。
提前3個月,聯系推薦人,開始寫文書初稿。
提前1個月,反復修改文書,找有經驗的朋友或導師提建議。
截止前1周,檢查所有材料格式(比如PDF命名用“姓名_獎學金申請”),避免技術性錯誤。
小技巧,如果官網沒寫獎學金是否需要單獨申請,直接發郵件問招生辦。態度禮貌點,對方可能會透露一些隱藏信息。
四、面試準備,自然比完美更重要
如果進入面試環節,記住兩點,
1. 提前練好‘為什么選我們’,達特茅斯的Tuck商學院以小班教學和社區文化著稱,可以提到你欣賞這種緊密互動的氛圍。
2. 聊點‘非正式’內容,比如你讀的一本書、關注的行業趨勢,甚至業余愛好。面試官想看到真實的你,而不是背誦稿子的機器人。
五、避雷秘訣,這些錯誤千萬別犯
生搬硬套模板,文書里出現“貴校師資雄厚”這種套話,直接暴露你沒做功課。
忽略小問題,比如材料里中英文格式混用、推薦信沒簽名,顯得不夠專業。
臨時抱佛腳,提前3天寫文書,質量大概率翻車。
說一千,道一萬說點實在的
達特茅斯獎學金的競爭確實激烈,但別被嚇到。關鍵是把申請當成一次自我梳理的機會——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?未來想解決什么問題?把這些想清楚,材料自然會有說服力。
另外,多利用校友資源。LinkedIn上搜到達特茅斯MBA畢業生,禮貌請教他們的經驗,有時候一句建議就能幫你少走彎路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