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國立大學
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(NUS)
花50萬讀新加坡國立大學MBA到底值不值?作為亞洲排名前三的商學院,新國大MBA的學費確實不便宜。2024年最新數據顯示,全日制項目學費約合人民幣49.8萬元,非全日制項目約42.3萬,這還不含住宿、教材等開支。
不過這筆投資有三大硬核回報,首先,畢業生平均年薪突破80萬人民幣,尤其金融科技方向人才受星展銀行、Grab等企業追捧。其次,新加坡特有的雙語環境+國際化師資,課程中設置的東南亞商業實踐項目,能積累真實的跨境資源。最重要的是,校友網絡覆蓋全球90多個國家,我認識的好幾位學員都通過校友推薦進入跨國企業高管層。
值得注意的三個細節,1.每年有30%獎學金名額,GPA3.5以上可申請 2.部分課程可線上完成,適合在職人士 3.申請材料中的推薦信要突出數字化轉型相關經驗。有位餐飲老板用"如何用大數據優化供應鏈"的案例成功獲得錄取。
新加坡MBA畢業生真實收入調查
新加坡MBA畢業生真實收入調查,他們到底能賺多少?
“去新加坡讀個MBA,回來能掙多少錢?”說實話,這事兒還真不能一概而論。我找了幾十位近三年畢業的校友聊了聊,發現實際情況比想象中更有意思。
一、行業不同,錢包厚度差挺大
在新加坡干金融的MBA,起薪普遍能到8千新幣(約合4萬人民幣)往上。投行里做分析的,第一年拿個1萬2新幣不算稀奇。但你要是進了傳統制造業,哪怕名校畢業,起薪也就6千新幣打住。有個朋友在本地連鎖餐飲企業當運營經理,每月到手5千8,他自嘲說,“我這工資還沒海底撈店長高呢!”
二、工作經驗才是硬通貨
見過最狠的例子是個35歲的哥們。人家在國內有8年醫療器械銷售經驗,讀完MBA直接空降到某國際藥企當區域經理,底薪1萬5新幣起步,加上業績提成,每月輕輕松松破2萬。反觀那些工作不滿3年的小朋友,就算頂著國大MBA的名頭,找工作時照樣被壓價。
三、學校牌子真有那么神?
本地三大名校(國大、南洋、新躍社科)的畢業生,起薪中位數確實比私立學校高20%-30%。但有意思的是,兩年后這個差距會縮小到10%以內。認識個私立院校畢業的女生,靠著流利的普通話和英語,硬是在科技公司闖出路子,現在管著整個東南亞的市場部,賺得比很多名校生都多。
四、男女薪酬差得有點意思
調查發現男性起薪平均比女性高8%左右,不過這個差距主要出現在傳統行業。科技公司和跨國企業里,同崗位的男女薪酬基本持平。有個做跨境電商的女校友說得實在,“在新加坡,老板更看重你能帶來多少客戶,而不是穿裙子還是西褲。”
五、這兩年冒出些新趨勢
跨境電商和綠色能源領域正在瘋狂挖人,有個做碳中和咨詢的團隊,給MBA應屆生開出了9千新幣的價碼。反倒是以前吃香的房地產相關崗位,現在有點涼涼的意思。還有個現象挺意外——越來越多畢業生選擇加入中小型科技公司,雖然起薪可能低個一兩千,但給的股票期權誘惑力十足。
說到底,MBA文憑不是保險箱。有人靠它實現了薪資三級跳,也有人照樣在求職市場碰壁。關鍵還得看個人怎么把課堂上的東西,和現實里的機會擰成一股勁兒。最近注意到個新鮮事,好些本地企業開始搞“彈性薪酬”,基本工資可能不太起眼,但項目獎金、季度分紅這些額外收入,能占到總收入的四成以上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