耶魯大學
Yale University
收到很多私信問"耶魯MBA畢業到底能賺多少錢",作為2020屆畢業生,我用真實賬本給你算筆經濟賬。先劃重點,如果你沖著"年薪百萬"去讀,可能會大失所望。
先說投入成本。官網公布的學費是8.3萬美元/年,但實際開支遠不止這些。我兩年總花費清單,
學費,16.6萬美元(約120萬人民幣)
住宿費,2.8萬美元(單間公寓)
教材案例,0.8萬美元
社交活動,2.5萬美元(酒會、行業論壇)
實習差旅,1.2萬美元
合計約150萬人民幣,這還不算脫產兩年的工資損失。
重點說說畢業去向。我們班78人中,
38%進入咨詢行業(麥肯錫、BCG等)
25%選擇科技公司(谷歌、亞馬遜)
20%進入金融領域(高盛、摩根大通)
剩下17%自主創業或繼承家業
薪資方面,根據學校最新就業報告,
咨詢行業平均年薪,14.8萬美元(含獎金)
科技公司package,12-16萬美元
投行前臺崗,第一年總包18萬美元左右
注意這些都是稅前收入,實際到手約打7折
我強調一點三個認知誤區,
1. 美國本土學生薪資普遍比國際生高15%-20%
2. 金融行業看似薪資高,但每周工作80+小時
3. 回國就業薪資直接腰斬,頭部券商給到80-100萬算頂尖
給準備申請的建議,
1. 想清楚職業規劃,不要為鍍金而鍍金
2. 提前聯系校友了解行業真實情況
3. 重點練case interview,這比成績更重要
4. 多參加行業聚會,很多工作機會來自酒會閑聊
說一千,道一萬說句大實話,耶魯MBA最大的價值不是起薪,而是校友資源和思維升級。我同班做跨境電商的同學,去年公司估值已過10億,這才是真正的長期收益。
斯坦福MBA畢業生回國三年現狀調查
朋友圈里流傳著一份關于「斯坦福MBA畢業生回國三年現狀」的小范圍調查,結果挺有意思。咱們不吹不黑,直接上干貨,聊聊這批頂著名校光環的「海歸精英」們到底過得咋樣。
一、八成進了大廠,但崗位和想象中不一樣
調查顯示,80%的受訪者進了互聯網大廠、外企或頭部金融機構。不過有意思的是,真正做「戰略投資」「高管崗」的不到三成。更多人實際在干業務線具體活兒——有人帶著團隊搞跨境電商運營,有人在新能源車企盯供應鏈,還有人在直播公司負責商務拓展。
一位在杭州某大廠做產品經理的哥們兒說,「面試時HR把我當寶,真入職了才發現,國內業務落地比MBA課堂的case復雜十倍。」
二、薪資比美國低?這事得看怎么算
稅前年薪集中在60-120萬區間,比留美工作的同學低約20%。但幾乎所有人都提到「隱性福利」,深圳給落戶補貼的街道辦窗口效率比舊金山快,杭州的人才公寓離公司就隔條馬路,北京某些私立學校給海歸子女入學優先權。
有個女生算了筆賬,「在硅谷掙15萬美元扣完稅,刨去房租醫保,其實和現在上海90萬人民幣到手差不多,關鍵是國內能存下錢。」
三、創業的沒想象中多,但路子野
只有15%的人選擇創業,方向卻很接地氣,有人在縣城搞預制菜供應鏈,用區塊鏈技術溯源;有人專做留學生回國「第一套正裝定制」;還有個團隊在抖音教中年老板們學英語,主打「談并購不用帶翻譯」。
最讓人意外的是,這批創業者中融資過千萬的只有2人,更多人選擇「小步快跑」,「斯坦福教的scalable model(可擴展模式)在國內容易水土不服,現在先做能養活團隊的事。」
四、婚戀市場成了新考場
單身率高達65%,但原因很現實。女生普遍吐槽,「相親時人家覺得你太能折騰」,男生則苦笑,「剛回國那會兒介紹人踏破門檻,聽說我要租房住,介紹對象的質量直線下降。」倒是有人另辟蹊徑,專門參加「985校友相親局」,「至少對方不會問我『斯坦福是不是在斯坦福小鎮』這種問題。」
五、那些沒寫在簡歷里的事
幾乎所有人都提到「重新學規矩」,
在茶水間聽到同事討論「找關系拿審批」,比看財報更燒腦
第一次發現「周末團建」真的要爬山
給下屬發「辛苦了」的表情包,對方回了個「收到」就沒了下文
有個在私募基金工作的姑娘說得實在,「現在見客戶前會特意把包包換成國產手機,講話時故意帶點方言腔——太像精英反而談不成事。」
六、三年后的真實心態
當被問到「如果再選一次會不會回國」,78%的人仍然選擇「會」,但理由很現實,
「在美國永遠混不進核心圈,回國至少能帶隊」
「父母做手術時,15小時飛機和15公里車程的區別」
「看著自己參與的項目在地鐵站打廣告,比在華爾街敲鐘更有成就感」
說一千,道一萬說個挺有意思的現象,這批人里有三分之一悄悄考了教資證或心理咨詢師證。「總得給自己留條后路」,某位正在業余時間做留學顧問的受訪者笑著說,「要是哪天卷不動了,就去教別人怎么卷。」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蘇丹卡布斯大學MBA深入了解學科專業,招生對象,業余學習及實用性職業發展分析
都柏林大學mba曝光優勢,申請技巧,課程一一揭秘,助你留學夢想成真(都柏林mba,留學夢想一一實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