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南威爾士大學
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(UNSW Sydney)
老有朋友問我:"花30萬讀新南威爾士大學的MBA,跟國內高校比到底香不香?"作為2018級畢業生,今天就跟大伙掏心窩子嘮嘮這個事。話不多說:這錢花得肉疼,但疼完真不后悔。
先說課程質量這塊。我們那屆全班42個人,有26個都是外企中層往上走的管理層。周三晚上的戰略管理課,老師直接拿悉尼歌劇院當案例,把他們的運營成本、票務系統拆開了揉碎了講。最狠的是有次作業,要求用SWOT分析法評估澳洲航空的亞洲市場策略,助教團隊里居然有澳航前市場總監親自批改作業。
學費方面確實不便宜,2023年最新數據是28-32萬人民幣(看選課方向)。不過有個冷知識:學校跟澳新銀行有合作,本地生能辦零息分期。我當時選了分24期,每月還1萬出頭,壓力小不少。現在聽說還能用支付寶付款,匯率好的時候能省個幾千塊。
就業這塊要重點說。去年校招季,我們專業有個悉尼本地的兄弟拿了四大咨詢的offer,起薪直接14萬澳幣(約合67萬人民幣)。國內校友群里更夸張,有個深圳做跨境電商的師姐,讀完MBA第二年公司估值直接翻三倍。學校就業中心是真給力,光LinkedIn簡歷修改就開了12場工作坊。
要說最值錢的,還得是校友圈子。上個月去上海參加校友會,發現光是長三角地區就有300多號人,從投行VP到科技公司CTO全齊活。有次公司要開拓澳洲市場,直接在群里吼了一嗓子,第二天就約到墨爾本市政廳的人喝咖啡。
當然也不是誰都適合。班里當年有三個同學中途退學,都是因為低估了全英文授課強度。有個做工程的哥們說,看案例就跟看天書似的,對了轉去中文班了。建議英語沒到雅思7分的,還是先補補語言再考慮。
對了說個真實故事:去年幫公司面了個新人,看到簡歷上寫著新南威爾士MBA,直接給終面機會。后來問老板為啥,老板原話是:"能熬過他們那個地獄級論文答辯的,抗壓能力絕對靠譜。"
新南威爾士大學MBA申請“躲坑”訣竅:這五類人最容易踩雷
第一類:拖延癥晚期,總想“卡點”交材料
“截止日期前三天再準備也來得及吧?”——千萬別這么想!
UNSW的MBA申請材料包括成績單、推薦信、個人陳述、工作證明等,每一項都需要時間打磨。比如推薦信,如果臨時找導師或領導寫,對方可能沒空配合;個人陳述如果草草了事,很容易變成千篇一律的模板,直接被招生官跳過。
別上當建議:至少提前3個月規劃時間表,材料分階段完成。推薦信提前和推薦人溝通,個人陳述反復修改3-5版,確保內容有細節、有故事。
第二類:迷信“高分萬能”,忽視軟實力
以為GMAT考個700+或者雅思刷到7分就穩了?UNSW還真不吃這套。
學校更看重申請者的綜合背景,比如職業成就、團隊協作能力、行業視野。如果你只有高分,但簡歷上全是“打雜”經歷,或者面試時說不出對行業的見解,大概率會被淘汰。
“躲坑”建議:成績達標即可(GMAT 650+,雅思6.5+),重點突出工作成果。比如帶過什么項目、解決過什么難題,用數據說話。面試時多聊行業趨勢,少背標準答案。
第三類:盲目堆砌頭銜,忽略個性化
“我在三家500強待過,職位是經理、總監、CEO……”——停!羅列頭銜不等于有競爭力。
UNSW的招生官見過太多“華麗簡歷”,他們更想看到真實的你。比如:為什么換工作?遇到過什么挫折?MBA如何幫你實現下一步目標?如果全是空話套話,反而顯得不真誠。
別上當建議:用具體案例代替模糊描述。比如:“帶領5人團隊3個月內完成產品上線,用戶留存率提升20%”比“擅長團隊管理”更有說服力。
第四類:對學校一無所知,硬套“通用模板”
“UNSW的MBA和其他學校有什么區別?我不清楚,反正按模板改改就行。”——這是大忌!
學校官網明確寫著課程特色(比如強調創新、亞太市場研究),校友網絡集中在哪些行業。如果你在文書里寫“想學習歐洲商業案例”,或者面試時問“你們有金融方向的課嗎?”(官網明明寫了有),直接暴露你沒做功課。
“防坑”建議:仔細研究官網和校友分享,在材料中融入對學校特色的理解。比如提到“希望參與XX教授主導的創業孵化項目”。
第五類:忽視面試細節,把“隨意”當“自信”
面試穿T恤、不開攝像頭、回答問題東拉西扯……這些行為會讓你秒變“炮灰”。
UNSW的面試官通常是校友或招生委員會成員,他們不僅考察專業能力,還會看溝通狀態。比如:是否邏輯清晰?能否用簡短的例子說明觀點?如果回答繞來繞去,或者態度敷衍,基本沒戲。
“躲坑”建議:提前模擬面試,找朋友或導師當考官。穿著正式(至少上半身),環境安靜,網絡通暢。回答時用“STAR法則”(背景-任務-行動-結果),避免啰嗦。
避開這些雷區,你的UNSW MBA申請會順利很多。親情提示一句:材料真實比華麗重要,態度認真比套路有效。準備好就行動吧!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新南威爾士大學mba教育,全球QS排名解讀與mba考試技巧與策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