肯特大學
University of Kent
一朋友在后臺收到個有意思的私信,"小編,我看中肯特大學的MBA了,但網上查學費跟開盲盒似的,有說20萬的,有說35萬的,到底該信哪個?"今天就帶大家掰開揉碎了算算這筆賬,保證讓你看完心里有本明白賬。
先上硬貨,根據肯特大學2024年最新公告,全日制MBA標準學費是28,500英鎊。按當下匯率換算,折合人民幣約25.6萬。不過注意了,這個數字就像火鍋底料,還有不少"配菜"要加,
1. 住宿這個大頭跑不掉,坎特伯雷校區周邊單間月租600-900英鎊,一年下來折人民幣6.5-9.7萬
2. 教材費別小看,商科案例集動輒上百鎊,全年準備1.2萬人民幣
3. 簽證醫療附加費現在漲到每年776英鎊,折人民幣7千多
4. 社交活動經費,每月至少留出3000塊聚餐交際
七七八八加起來,實際年開銷妥妥超過35萬。不過先別慌,學校給準備了三把"省錢鑰匙",
早鳥優惠,提前半年申請能減2000英鎊
企業合作,部分中資企業員工可享15%學費折扣
校友推薦,老學員內推成功直接返現5000元
畢業的小王給我算過細賬,"當時總花費38萬,但畢業半年跳槽漲薪60%,現在看這投資兩年就能回本。"不過要提醒的是,這個項目特別看重工作經歷,去年錄取者平均工齡4.2年,應屆生申請成功率不到15%。
說到支付方式,現在學校開通了分期付款通道。首付40%,剩余分三次交清,對工薪族特別友好。要是手頭實在緊,還可以申請學校的"未來收入分成計劃"——畢業前不用還貸,工作后按收入比例分期償還。
對了說句實在話,這錢花得值不值,關鍵看你怎么用。班上有個做外貿的姑娘,開學三個月就通過同學牽線拿下百萬訂單。所以哈,與其糾結數字,不如想想怎么把校園資源"吃干榨凈"。
肯特大學MBA申請條件,這三類人最容易通過審核
第一類,工作經驗扎實的“實戰派”
肯特MBA最看重的不是你的畢業院校多牛,而是你干過什么、干成了什么。學校官網明確寫著“至少3年全職工作經驗”,但這只是門檻。真正能加分的,是那些在崗位上帶過團隊、做過項目管理,或者有跨部門協作經驗的人。
比如去年有個申請者,本科普通二本,但他在快消行業干了5年,從基層銷售做到大區經理,手底下管著20多號人,還帶著團隊把區域業績翻了3倍。這種“接地氣”的經歷,比985畢業生但工作內容單一的簡歷更吃香。招生官會覺得,“這人來了課堂,能分享實戰經驗,帶動小組討論。”
小提議,寫工作經歷別光羅列職位,重點突出你解決了什么問題、帶來了什么實際效益。數據!數據!數據!重要的事說三遍。
第二類,目標明確的“規劃黨”
肯特MBA課程設置偏重實踐,喜歡招對自己未來有清晰規劃的人。申請材料里一定會問你“為什么選我們學校”“讀完MBA打算做什么”。這時候千萬別扯“提升自我”這種虛話,得讓學校覺得你是認真研究過他們的資源,并且能利用這些資源實現具體目標。
舉個例子,有個申請人之前在制造業做供應鏈,他在個人陳述里寫,“肯特和當地多家制造企業有合作項目,我計劃通過XX課程深入學習數字化供應鏈管理,畢業后進入英國本土企業推動中英供應鏈資源整合。”招生官一看就明白,這人不是來混文憑的,他是真需要我們的資源,而且畢業后還能給學校增加行業影響力。
“躲雷”提示,別照搬網上的模板!多去官網看看課程設置、校友案例,甚至Linkedin上找幾個在讀學生聊聊,把學校特色和你個人規劃“綁”在一起。
第三類,背景多元的“跨界者”
如果你以為MBA只收商科背景的,那就錯了。肯特特別歡迎有跨行業、跨文化經歷的申請者。比如教育轉金融的、工程轉營銷的,或者有海外工作經歷的,這類人自帶“差異化視角”,很容易在篩選中脫穎而出。
去年有個成功案例,申請者本科學的是環境工程,工作后一直在新能源行業做技術,但他業余時間考了CFA一級,還自發組織了行業內的碳中和研討會。這種“技術+商業”的跨界背景,正好契合肯特MBA“培養復合型管理者”的方向,面試時招生官我就直接說,“我們缺的就是你這種能鏈接不同領域的人。”
加分操作,如果你有行業證書(PMP、CPA等)、志愿者經歷、創業嘗試,甚至運營過自媒體賬號,只要能和商業思維掛鉤,統統寫進材料里!
對了說點實在的
肯特MBA的申請材料不算復雜,但推薦信和面試這兩關很多人掉鏈子。找推薦人別只看職位高低,關鍵是他得真的了解你,能說出具體例子。比如你上司寫“帶領團隊完成某項目,期間協調了3個部門”,比某專家籠統夸你“學習能力強”更有說服力。
面試時大概率會被問到“你能給同學帶來什么價值”。這時候就把你過去工作中的“高光時刻”準備好,用講故事的方式講出來,比背稿子自然多了。
語言成績(雅思6.5/托福90)和本科成績(GPA3.0以上)是硬指標,沒達標的建議先刷分再申請。如果工作經驗特別亮眼,可以嘗試發郵件和招生辦溝通,看能不能破格錄取——這事兒真有成功的,但前提是你得“有貨”。
肯特的申請窗口通常從每年9月開放,分輪次錄取。越早提交,名額越充裕,尤其獎學金競爭激烈,拖到第三輪基本就剩“殘羹冷炙”了。準備好材料的,建議趕第一輪沖一波!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