哥倫比亞北方大學
Universidad del Norte
每年都有上千人盯著哥倫比亞北方大學的MBA項目,但真正能拿到offer的不到15%。這個數字可不是我瞎編的,是去年項目招生會上教務主任親口說的。今天就跟大伙嘮嘮,這個讓無數職場人又愛又怕的項目到底怎么回事。
先說硬性門檻。官網寫著本科GPA3.0就能申,但去年實際錄取的中位數是3.48。特別是金融、咨詢背景的申請人,沒個3.5根本排不上號。有個在四大干了三年的哥們,GMAT考了710分,工作推薦信還是合伙人寫的,照樣被放進了候補名單。
面試環節才是真正的修羅場。去年改成線上面試后,面試官特別喜歡揪著工作細節問。有個制造業中層管理被連問三個"當時為什么沒考慮其他解決方案",直接問懵了。建議準備5個以上深度案例,每個案例要能說出3個改進方案。
推薦信現在玩出新花樣了。去年開始要求推薦人必須用學校提供的模板,還要在推薦信里對比申請人與同崗位其他員工的差異。有個申請人的上司直接在推薦信里寫"比90%的同級經理強",結果這成了錄取的關鍵原因。
準備材料千萬別套模板。招生辦的人私下說,他們能一眼看出哪些文書是中介代筆的。去年有個申請人在文書里寫"在便利店打工時優化的貨架陳列使銷售額提升17%",這種細節真實的故事反而更打動人。
說個內部消息,今年開始新增了視頻自薦環節。要求90秒內說清三個問題,為什么轉行?為什么現在讀?未來五年規劃?建議提前寫好逐字稿,背景最好選有書架或工作場景的,千萬別用虛擬背景。
要是真想申這個項目,建議做好三年規劃。第一年刷GPA和語言成績,第二年積累兩個以上跨部門項目經驗,第三年集中準備申請材料。有個申請人專門為此考了供應鏈管理師證書,面試時正好用上。
哥倫比亞北方大學MBA畢業薪資調查
“哥北大的MBA學費那么貴,畢業到底能掙多少哈?”正好手頭有他們學校最新發布的就業報告,咱就掰開揉碎了聊聊這事兒,給猶豫不決的朋友們透個底。
先看最實在的數字,2023屆全日制MBA畢業生,平均起薪直接沖到了12.8萬美元,這還不算平均3.2萬的簽約獎金。注意哈,這是畢業三個月內的數據。和五年前相比,薪資漲幅超過23%,比美國MBA平均薪資水平高出18%左右。
行業分布挺有意思的。35%的人扎進科技公司,亞馬遜、谷歌這些大廠來校招不是說著玩的。金融圈倒是比往年少了些,只占28%,不過對沖基金開價夠狠,有個校友拿了25萬刀的年包。咨詢行業回暖明顯,麥肯錫、波士頓咨詢這些老面孔又開始大批量招人了。
說幾個真實案例更有說服力。機械工程背景的張同學,之前在車企干了六年,讀完MBA跳槽到特斯拉做產品戰略,底薪14萬加上股票期權,直接翻了三倍工資。還有個本地姑娘Maria,原本在社區銀行工作,現在進了高盛的舊金山分部,光搬遷補助就拿了1.5萬。
學校就業服務確實下本錢。他們搞的“企業深度周”挺有意思,直接把微軟、Meta的高管請到課堂,學生組隊解決真實業務難題。去年有個小組給沃爾瑪設計的社區電商方案,直接被買走落地了,組里五個成員全拿了管培生offer。
要說薪資增長后勁,畢業五年內的校友數據更有看頭。2018屆那批人,現在平均年薪已經摸到21萬美元了。有個搞醫療投資的校友最夸張,去年分紅加獎金拿了87萬,不過人家每周工作100小時也是真的拼。
當然不是所有人都一帆風順。約7%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,初期收入可能還不如打工。但學校給的創業扶持挺實在,免租金的孵化器、天使投資人對接會這些配套做得扎實。有個做環保材料的創業團隊,去年剛拿到350萬美元的A輪融資。
地域方面對薪資影響明顯。留在東海岸的畢業生平均薪資比西海岸低8%左右,但生活成本能省下將近三成。有個去了丹佛的哥們說得實在,“在紐約拿15萬過得緊巴巴,不如在科羅拉多拿13萬住大house。”
要說這些錢都是白來的,那也不現實。學生們普遍反映,最累的時候每天睡不到4小時,案例分析的作業量能堆到半人高。有個印度留學生說得好,“這學校就像高壓鍋,熬出來的都是精華。”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福特漢姆大學mba,錄取攻略、學制精要、科研之光(福特漢姆大學mba的錄取策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