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茨大學
Johannes Kepler University Linz
有學員私信問我,"林茨大學的MBA到底算不算正規碩士?花十幾萬讀個國外在職MBA值不值?"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聊這事兒。
廢話不多說,林茨大學(Johannes Kepler University Linz)的MBA確實是正兒八經的碩士學位。這所奧地利公立大學在QS世界排名常年穩居前500,特別要強調的是,它可是受中國教育部認證的(查涉外監管網就能看到)。不過要注意,國內說的"雙證"在國外不適用,畢業拿的是單證碩士學位,但全球通用。
課程設置挺有意思的,分為線上+線下混合模式。線上部分用Zoom上課,線下集中在國內一線城市,每年去2次,每次3-4天。作業量不算大,但每周要保證6-8小時學習時間。有個在讀的學員跟我說,"最頭疼的是小組作業,要和不同時區的同學協調時間,不過倒是練出了跨文化溝通的本事。"
適合哪些人讀呢?我個人覺得出三類,
1. 外企中層管理者(特別是德資/歐資企業)
2. 需要快速提升學歷的創業者
3. 體制內想評職稱但考不過統考的人
學費方面,2024年最新標準是16.8萬,分三期繳納。這個價格在國際MBA里算中等偏下,但比東南亞項目貴些。建議預算15-20萬的人重點考慮。有個銀行行長學員算過賬,"比國內EMBA便宜一半,還能保持工作,其實性價比挺高。"
畢業難度方面,跟國內MBA完全不同。不用參加統考,主要看平時作業和論文。論文要求2萬字左右,但不需要發表期刊。去年畢業率在85%左右,掛科的主要是出勤率不夠的學員。不過要注意,從2023年開始新增了中期答辯環節。
別忘了三點,
1. 申請不需要雅思成績,但要有6年以上工作經驗
2. 課程偏重案例分析,理論內容較少
3. 畢業典禮必須去奧地利本校參加
發現個有趣現象,有學員用這個學歷成功辦理了上海留學生落戶,因為奧地利屬于世界高水平大學地區。不過具體政策每年都在變,建議提前咨詢當地人社部門。
在職MBA學歷單位到底認不認?
"花十幾萬讀個在職MBA,單位根本不認!"
"我們領導自己都在讀在職MBA,你說單位認不認?"
關于在職MBA的認可度,網上說法兩極分化。作為在國企、外企都混過的職場老油條,今天說點大實話。
一、先搞明白單位的"小心思"
單位認不認在職MBA,關鍵看它能帶來什么。國企里評職稱時,白紙黑字寫著"碩士學歷",這時候在職和全日制沒區別。但要是競聘管理層,領導更看重你手頭有多少項目資源——這時候清華北大的在職MBA校友圈,比學歷證書管用十倍。私企老板更現實,你要是讀完MBA能帶來新客戶,別說認可了,說不定主動給你報銷學費。
二、這三類單位態度最明顯
1. 體制內單位,紅頭文件承認學歷,但晉升時得看有沒有"全日制"要求。某省廳去年提拔處級干部,明確寫著"全日制碩士研究生",這時候在職的就吃虧。
2. 500強外企,更關注MBA學校的國際認證。比如復旦-麻省理工的IMBA項目,錄取通知書的含金量不比普通碩士差。
3. 中小民營企業,老板可能自己都沒搞清MBA和EMBA的區別。他們判斷標準簡單粗暴——你讀完后談客戶時,對方會不會因為你的學校高看一眼。
三、教你三招摸清單位底細
1. 翻單位《員工手冊》,很多單位把學歷補貼標準寫得明明白白,某銀行就規定"碩士每月多1800,不限學習方式"。
2. 看領導層簡歷,要是部門總監的LinkedIn上清一色寫著"XX大學在職MBA",這就是最直接的信號。
3. 問離職的老員工,前年某互聯網大廠調整職級體系,突然不認單證碩士,這事在職員工不敢說,但離職的人會告訴你真相。
四、別把寶全押在學歷上
見過最精明的讀法,是隔壁部門老王選的。他專門挑有業務往來的高校讀MBA,把上課變成談合作的契機。去年他們團隊40%的業績,都來自MBA同學介紹的項目?,F在單位不光認可他的學歷,還讓他負責校企合作板塊。
讀之前多跑兩趟人事處,翻翻的任命公示。要是發現財務總監是在職MBA出身,采購主管是專升本學歷——這樣的單位,趕緊去報個名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